Go 开发指南
Interfaces
Go 在类型和接口上的思考是:
- Go 类型系统并不是一般意义的 OO,并不支持虚函数;
- Go 的接口是隐含实现,更灵活,更便于适配和替换;
- Go 支持的是组合、小接口、组合+小接口;
- 接口设计应该考虑正交性,组合更利于正交性。
Type System
Go 的类型系统是比较容易和 C++/ Java 混淆的,特别是习惯于类体系和虚函数的思路后,很容易想在 Go 走这个路子,可惜是走不通的。而 interface 因为太过于简单,而且和 C++/Java 中的概念差异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本章节专门分析 Go 的类型系统。
先看一个典型的问题 Is it possible to call overridden method from parent struct in golang? 代码如下所示: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type A struct {
}
func (a *A) Foo() {
fmt.Println("A.Foo()")
}
func (a *A) Bar() {
a.Foo()
}
type B struct {
A
}
func (b *B) Foo() {
fmt.Println("B.Foo()")
}
func main() {
b := B{A: A{}}
b.Bar()
}
本质上它是一个模板方法模式 (TemplateMethodPattern),A 的 Bar 调用了虚函数 Foo,期待子类重写虚函数 Foo,这是典型的 C++/Java 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们借用模板方法模式 (TemplateMethodPattern) 中的例子,考虑实现一个跨平台编译器,提供给用户使用的函数是 crossCompile,而这个函数调用了两个模板方法 collectSource 和 compileToTarget:
public abstract class CrossCompiler {
public final void crossCompile() {
collectSource();
compileToTarget();
}
//Template methods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collectSource();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compileToTarget();
}
C 版,不用 OOAD 思维参考 C: CrossCompiler use StateMachine,代码如下所示:
// g++ compiler.cpp -o compiler && ./compiler
#include <stdio.h>
void beforeCompile() {
printf("Before compile\n");
}
void afterCompile() {
printf("After compile\n");
}
void collectSource(bool isIPhone) {
if (isIPhone) {
printf("IPhone: Collect source\n");
} else {
printf("Android: Collect source\n");
}
}
void compileToTarget(bool isIPhone) {
if (isIPhone) {
printf("IPhone: Compile to target\n");
} else {
printf("Android: Compile to target\n");
}
}
void IDEBuild(bool isIPhone) {
beforeCompile();
collectSource(isIPhone);
compileToTarget(isIPhone);
afterCompile();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DEBuild(true);
//IDEBuild(false);
return 0;
}
C 版本使用 OOAD 思维,可以参考 C: CrossCompiler,代码如下所示:
// g++ compiler.cpp -o compiler && ./compiler
#include <stdio.h>
class CrossCompiler {
public:
void crossCompile() {
beforeCompile();
collectSource();
compileToTarget();
afterCompile();
}
private:
void beforeCompile() {
printf("Before compile\n");
}
void afterCompile() {
printf("After compile\n");
}
// Template methods.
public:
virtual void collectSource() = 0;
virtual void compileToTarget() = 0;
};
class IPhoneCompiler : public CrossCompiler {
public:
void collectSource() {
printf("IPhone: Collect source\n");
}
void compileToTarget() {
printf("IPhone: Compile to target\n");
}
};
class AndroidCompiler : public CrossCompiler {
public:
void collectSource() {
printf("Android: Collect source\n");
}
void compileToTarget() {
printf("Android: Compile to target\n");
}
};
void IDEBuild(CrossCompiler* compiler) {
compiler->crossCompile();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DEBuild(new IPhoneCompiler());
//IDEBuild(new AndroidCompiler());
return 0;
}
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平台实现这个编译器,比如 Android 和 iPhone:
public class IPhoneCompiler extends CrossCompiler {
protected void collectSource() {
//anything specific to this class
}
protected void compileToTarget() {
//iphone specific compilation
}
}
public class AndroidCompiler extends CrossCompiler {
protected void collectSource() {
//anything specific to this class
}
protected void compileToTarget() {
//android specific compilation
}
}
在 C++/Java 中能够完美的工作,但是在 Go 中,使用结构体嵌套只能这么实现,让 IPhoneCompiler 和 AndroidCompiler 内嵌 CrossCompiler,参考 Go: TemplateMethod,代码如下所示: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type CrossCompiler struct {
}
func (v CrossCompiler) crossCompile() {
v.collectSource()
v.compileToTarget()
}
func (v CrossCompiler) collectSource() {
fmt.Println("CrossCompiler.collectSource")
}
func (v CrossCompiler) compileToTarget() {
fmt.Println("CrossCompiler.compileToTarget")
}
type IPhoneCompiler struct {
CrossCompiler
}
func (v IPhoneCompiler) collectSource() {
fmt.Println("IPhoneCompiler.collectSource")
}
func (v IPhoneCompiler) compileToTarget() {
fmt.Println("IPhoneCompiler.compileToTarget")
}
type AndroidCompiler struct {
CrossCompiler
}
func (v AndroidCompiler) collectSource() {
fmt.Println("AndroidCompiler.collectSource")
}
func (v AndroidCompiler) compileToTarget() {
fmt.Println("AndroidCompiler.compileToTarget")
}
func main() {
iPhone := IPhoneCompiler{}
iPhone.crossCompile()
}
执行结果却让人手足无措:
# Expect
IPhoneCompiler.collectSource
IPhoneCompiler.compileToTarget
# Output
CrossCompiler.collectSource
CrossCompiler.compileToTarget
实际上在 OOAD 中,除了类继承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组合 Composition,面向对象设计原则中有个很重要的就是 The Composite Reuse Principle (CRP),Favor delegation over inheritance as a reuse mechanism,重用机制应该优先使用组合(代理)而不是类继承。类继承会丧失灵活性,而且访问的范围比组合要大;组合有很高的灵活性,另外组合使用另外对象的接口,所以能获得最小的信息。
C++ 如何使用组合代替继承实现模板方法?可以考虑让 CrossCompiler 使用其他的类提供的服务,或者说使用接口,比如 CrossCompiler 依赖于 ICompiler:
public interface ICompiler {
//Template methods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collectSource();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compileToTarget();
}
public abstract class CrossCompiler {
public ICompiler compiler;
public final void crossCompile() {
compiler.collectSource();
compiler.compileToTarget();
}
}
C 版本可以参考 C: CrossCompiler use Composition,代码如下所示:
// g++ compiler.cpp -o compiler && ./compiler
#include <stdio.h>
class ICompiler {
// Template methods.
public:
virtual void collectSource() = 0;
virtual void compileToTarget() = 0;
};
class CrossCompiler {
public:
CrossCompiler(ICompiler* compiler) : c(compiler) {
}
void crossCompile() {
beforeCompile();
c->collectSource();
c->compileToTarget();
afterCompile();
}
private:
void beforeCompile() {
printf("Before compile\n");
}
void afterCompile() {
printf("After compile\n");
}
ICompiler* c;
};
class IPhoneCompiler : public ICompiler {
public:
void collectSource() {
printf("IPhone: Collect source\n");
}
void compileToTarget() {
printf("IPhone: Compile to target\n");
}
};
class AndroidCompiler : public ICompiler {
public:
void collectSource() {
printf("Android: Collect source\n");
}
void compileToTarget() {
printf("Android: Compile to target\n");
}
};
void IDEBuild(CrossCompiler* compiler) {
compiler->crossCompile();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DEBuild(new CrossCompiler(new IPhoneCompiler()));
//IDEBuild(new CrossCompiler(new AndroidCompiler()));
return 0;
}
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平台实现这个 ICompiler,比如 Android 和 iPhone。这样从继承的类体系,变成了更灵活的接口的组合,以及对象直接服务的调用:
public class IPhoneCompiler implements ICompiler {
protected void collectSource() {
//anything specific to this class
}
protected void compileToTarget() {
//iphone specific compilation
}
}
public class AndroidCompiler implements ICompiler {
protected void collectSource() {
//anything specific to this class
}
protected void compileToTarget() {
//android specific compilation
}
}
在 Go 中,推荐用组合和接口,小的接口,大的对象。这样有利于只获得自己应该获取的信息,或者不会获得太多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和函数,参考 Clients should not be forced to depend on methods they do not use. –Robert C. Martin,以及 The bigger the interface, the weaker the abstraction, Rob Pike。关于面向对象的原则在 Go 中的体现,参考 Go: SOLID 或中文版 Go: SOLID。
先看如何使用 Go 的思路实现前面的例子,跨平台编译器,Go Composition: Compiler,代码如下所示: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type SourceCollector interface {
collectSource()
}
type TargetCompiler interface {
compileToTarget()
}
type CrossCompiler struct {
collector SourceCollector
compiler TargetCompiler
}
func (v CrossCompiler) crossCompile() {
v.collector.collectSource()
v.compiler.compileToTarget()
}
type IPhoneCompiler struct {
}
func (v IPhoneCompiler) collectSource() {
fmt.Println("IPhoneCompiler.collectSource")
}
func (v IPhoneCompiler) compileToTarget() {
fmt.Println("IPhoneCompiler.compileToTarget")
}
type AndroidCompiler struct {
}
func (v AndroidCompiler) collectSource() {
fmt.Println("AndroidCompiler.collectSource")
}
func (v AndroidCompiler) compileToTarget() {
fmt.Println("AndroidCompiler.compileToTarget")
}
func main() {
iPhone := IPhoneCompiler{}
compiler := CrossCompiler{iPhone, iPhone}
compiler.crossCompile()
}
这个方案中,将两个模板方法定义成了两个接口,CrossCompiler 使用了这两个接口,因为本质上 C++/Java 将它的函数定义为抽象函数,意思也是不知道这个函数如何实现。而 IPhoneCompiler 和 AndroidCompiler 并没有继承关系,而它们两个实现了这两个接口,供 CrossCompiler 使用;也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之前的强制绑定,变成了组合。
type SourceCollector interface {
collectSource()
}
type TargetCompiler interface {
compileToTarget()
}
type CrossCompiler struct {
collector SourceCollector
compiler TargetCompiler
}
func (v CrossCompiler) crossCompile() {
v.collector.collectSource()
v.compiler.compileToTarget()
}
Rob Pike 在 Go Language: Small and implicit 中描述 Go 的类型和接口,第 29 页说:
- Objects implicitly satisfy interfaces. A type satisfies an interface simply by implementing its methods. There is no “implements” declaration; interfaces are satisfied implicitly. 这种隐式的实现接口,实际中还是很灵活的,我们在 Refector 时可以将对象改成接口,缩小所依赖的接口时,能够不改变其他地方的代码。比如如果一个函数 foo(f *os. File ),最初依赖于 os.File,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依赖于 io.Reader 就可以方便做 UTest,那么可以直接修改成 foo(r io.Reader) 所有地方都不用修改,特别是这个接口是新增的自定义接口时就更明显;
- In Go, interfaces are usually small: one or two or even zero methods. 在 Go 中接口都比较小,非常小,只有一两个函数;但是对象却会比较大,会使用很多的接口。这种方式能够以最灵活的方式重用代码,而且保持接口的有效性和最小化,也就是接口隔离。
隐式实现接口有个很好的作用,就是两个类似的模块实现同样的服务时,可以无缝的提供服务,甚至可以同时提供服务。比如改进现有模块时,比如两个不同的算法。更厉害的时,两个模块创建的私有接口,如果它们签名一样,也是可以互通的,其实签名一样就是一样的接口,无所谓是不是私有的了。这个非常强大,可以允许不同的模块在不同的时刻升级,这对于提供服务的服务器太重要了。
比较被严重误认为是继承的,莫过于是 Go 的内嵌 Embeding,因为 Embeding 本质上还是组合不是继承,参考 Embeding is still composition。
Embeding 在 UTest 的 Mocking 中可以显著减少需要 Mock 的函数,比如 Mocking net.Conn,如果只需要 mock Read 和 Write 两个函数,就可以通过内嵌 net.Conn 来实现,这样 loopBack 也实现了整个 net.Conn 接口,不必每个接口全部写一遍:
type loopBack struct {
net.Conn
buf bytes.Buffer
}
func (c *loopBack) Read(b []byte) (int, error) {
return c.buf.Read(b)
}
func (c *loopBack) Write(b []byte) (int, error) {
return c.buf.Write(b)
}
Embeding 只是将内嵌的数据和函数自动全部代理了一遍而已,本质上还是使用这个内嵌对象的服务。Outer 内嵌了 Inner ,和 Outer 继承 Inner 的区别在于:内嵌 Inner 是不知道自己被内嵌,调用 Inner 的函数,并不会对 Outer 有任何影响,Outer 内嵌 Inner 只是自动将 Inner 的数据和方法代理了一遍,但是本质上 Inner 的东西还不是 Outer 的东西;对于继承,调用 Inner 的函数有可能会改变 Outer 的数据,因为 Outer 继承 Inner,那么 Outer 就是 Inner,二者的依赖是更紧密的。
如果很难理解为何 Embeding 不是继承,本质上是没有区分继承和组合的区别,可以参考 Composition not inheritance,Go 选择组合不选择继承是深思熟虑的决定,面向对象的继承、虚函数、多态和类树被过度使用了。类继承树需要前期就设计好,而往往系统在演化时发现类继承树需要变更,我们无法在前期就精确设计出完美的类继承树;Go 的接口和组合,在接口变更时,只需要变更最直接的调用层,而没有类子树需要变更。
The designs are nothing like hierarchical, subtype-inherited methods. They are looser (even ad hoc), organic, decoupled, independent, and therefore scalable.
组合比继承有个很关键的优势是正交性 orthogonal,详细参考正交性。
Orthogonal
真水无香,真的牛逼不用装。——来自网络
软件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换句话说软件是工程。科学的意思是逻辑、数学、二进制,比较偏基础的理论都是需要数学的,比如 C 的结构化编程是有论证的,那些关键字和逻辑是够用的。实际上 Go 的 GC 也是有数学证明的,还有一些网络传输算法,又比如奠定一个新领域的论文比如 Google 的论文。艺术的意思是,大部分时候都用不到严密的论证,有很多种不同的路,还需要看自己的品味或者叫偏见,特别容易引起口水仗和争论,从好的方面说,好的软件或代码,是能被感觉到很好的。
由于大部分时候软件开发是要靠经验的,特别是国内填鸭式教育培养了对于数学的莫名的仇恨(“莫名”主要是早就把该忘的不该忘记的都忘记了),所以在代码中强调数学,会激发起大家心中一种特别的鄙视和怀疑,而这种鄙视和怀疑应该是以葱白和畏惧为基础——大部分时候在代码中吹数学都会被认为是装逼。而 Orthogonal (正交性)则不择不扣的是个数学术语,是线性代数(就是矩阵那个玩意儿)中用来描述两个向量相关性的,在平面中就是两个线条的垂直。比如下图:
Vectors A and B are orthogonal to each other.
旁白:妮玛,两个线条垂直能和代码有个毛线关系,八竿子打不着关系吧,请继续吹。
先请看 Go 关于 Orthogonal 相关的描述,可能还不止这些地方:
Composition not inheritance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provides a powerful insight: that the behavior of data can be generalized independently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at data. The model works best when the behavior (method set) is fixed, but once you subclass a type and add a method, the behaviors are no longer identical. If instead the set of behaviors is fixed, such as in Go’s statically defined interfaces, the uniformity of behavior enables data and programs to be composed uniformly, orthogonally, and safely.
JSON-RPC: a tale of interfaces In an inheritance-oriented language like Java or C++, the obvious path would be to generalize the RPC class, and create JsonRPC and GobRPC subclasses. However, this approach becomes tricky if you want to make a further generalization orthogonal to that hierarchy.
实际上 Orthogonal 并不是只有 Go 才提,参考 Orthogonal Software。实际上很多软件设计都会提正交性,比如 OOAD 里面也有不少地方用这个描述。我们先从实际的例子出发吧,关于 线程 一般 Java、Python、C# 等语言,会定义个线程的类 thread ,可能包含以下的方法管理线程:
var thread = new Thread(thread_main_function);
thread.Start();
thread.Interrupt();
thread.Join();
thread.Stop();
如果把 goroutine 也看成是 Go 的线程,那么实际上 Go 并没有提供上面的方法,而是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机制来管理线程:
- go 关键键字启动 goroutine;
- sync.WaitGroup 等待线程退出;
- chan 也可以用来同步,比如等 goroutine 启动或退出,或者传递退出信息给 goroutine;
- context 也可以用来管理 goroutine,参考 Context。
s := make(chan bool, 0)
q := make(chan bool, 0)
go func() {
s <- true // goroutine started.
for {
select {
case <-q:
return
default:
// do something.
}
}
} ()
<- s // wait for goroutine started.
time.Sleep(10)
q <- true // notify goroutine quit.
注意上面只是例子,实际中推荐用 Context 管理 goroutine。
如果把 goroutine 看成一个向量,把 sync 看成一个向量,把 chan 看成一个向量,这些向量都不相关,也就是它们是正交的。
再举个 Orthogonal Software 的例子,将对象存储到 TEXT 或 XML 文件,可以直接写对象的序列化函数:
def read_dictionary(file)
if File.extname(file) == ".xml"
# read and return definitions in XML from file
else
# read and return definitions in text from file
end
end
这个的坏处包括:
- 逻辑代码和序列化代码混合在一起,随处可见序列化代码,非常难以维护;
- 如果要新增序列化的机制比如将对象序列化存储到网络就很费劲了;
- 假设 TEXT 要支持 JSON 格式,或者 INI 格式呢?
如果改进下这个例子,将存储分离:
class Dictionary
def self.instance(file)
if File.extname(file) == ".xml"
XMLDictionary.new(file)
else
TextDictionary.new(file)
end
end
end
class TextDictionary < Dictionary
def write
# write text to @file using the @definitions hash
end
def read
# read text from @file and populate the @definitions hash
end
end
如果把 Dictionay 看成一个向量,把存储方式看成一个向量,再把 JSON 或 INI 格式看成一个向量,他们实际上是可以不相关的。
再看一个例子,考虑上面 JSON-RPC: a tale of interfaces 的修改,实际上是将序列化的部分,从 *gob.Encoder 变成了接口 ServerCodec,然后实现了 jsonCodec 和 gobCodec 两种 Codec,所以 RPC 和 ServerCodec 是正交的。非正交的做法,就是从 RPC 继承两个类 jsonRPC 和 gobRPC,这样 RPC 和 Codec 是耦合的并不是不相关的。
Orthogonal 不相关到底有什么好说的?
- 数学中不相关的两个向量,可以作为空间的基,比如平面上就是 x 和 y 轴,从向量看就是两个向量,这两个不相关的向量 x 和 y 可以组合出平面的任意向量,平面任一点都可以用 x 和 y 表示;如果向量不正交,有些区域就不能用这两个向量表达,有些点就不能表达。这个在接口设计上就是:正交的接口,能让用户灵活组合出能解决各种问题的调用方式,不相关的向量可以张成整个向量空间;同样的如果不正交,有时候就发现自己想要的功能无法通过现有接口实现,必须修改接口的定义;
- 比如 goroutine 的例子,我们可以用 sync 或 chan 达到自己想要的控制 goroutine 的方式。比如 context 也是组合了 chan、timeout、value 等接口提供的一个比较明确的功能库。这些语言级别的正交的元素,可以组合成非常多样和丰富的库。比如有时候我们需要等 goroutine 启动,有时候不用;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管理 goroutine,有时候需要主动通知 goroutine 退出;有时候我们需要等 goroutine 出错后处理;
- 比如序列化 TEXT 或 XML 的例子,可以将对象的逻辑完全和存储分离,避免对象的逻辑中随处可见存储对象的代码,维护性可以极大的提升。另外,两个向量的耦合还可以理解,如果是多个向量的耦合就难以实现,比如要将对象序列化为支持注释的 JSON 先存储到网络有问题再存储为 TEXT 文件,同时如果是程序升级则存储为 XML 文件,这种复杂的逻辑实际上需要很灵活的组合,本质上就是空间的多个向量的组合表达出空间的新向量(新功能);
- 当对象出现了自己不该有的特性和方法,会造成巨大的维护成本。比如如果 TEXT 和 XML 机制耦合在一起,那么维护 TEXT 协议时,要理解 XML 的协议,改动 TEXT 时竟然造成 XML 挂掉了。使用时如果出现自己不用的函数也是一种坏味道,比如 Copy(src, dst io.ReadWriter) 就有问题,因为 src 明显不会用到 Write 而 dst不会用到 Read,所以改成 Copy(src io.Reader, dst io.Writer) 才是合理的。
由此可见,Orthogonal 是接口设计中非常关键的要素,我们需要从概念上考虑接口,尽量提供正交的接口和函数。比如 io.Reader、io.Writer 和 io.Closer 是正交的,因为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新向量是读写那么可以使用 io.ReadWriter,这实际上是两个接口的组合。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 Orthogonal 的接口呢?特别对于公共库,这个非常关键,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提供好用的库,还是很烂的不知道怎么用的库。有几个建议:
- 好用的公共库,使用者可以通过 IDE 的提示就知道怎么用,不应该提供多个不同的路径实现一个功能,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比如 Android 的通讯录,超级多的完全不同的类可以用,实际上就是非常难用;
- 必须要有完善的文档。完全通过代码就能表达 Why 和 How,是不可能的。就算是 Go 的标准库,也是大量的注释,如果一个公共库没有文档和注释,会非常的难用和维护;
- 一定要先写 Example,一定要提供 UTest 完全覆盖。没有 Example 的公共库是不知道接口设计是否合理的,没有人有能力直接设计一个合理的库,只有从使用者角度分析才能知道什么是合理,Example 就是使用者角度;标准库有大量的 Example。UTest 也是一种使用,不过是内部使用,也很必要。
如果上面数学上有不严谨的请原谅我,我数学很渣。
Modules
先把最重要的说了,关于 modules 的最新详细信息可以执行命令 go help modules 或者查这个长长的手册 Go Modules,另外 modules 弄清楚后很好用迁移成本低。
Go Module 的好处,可以参考 Demo:
- 代码不用必须放 GOPATH,可以放在任何目录,终于不用做软链了;
- Module 依然可以用 vendor,如果不需要更新依赖,可以不必从远程下载依赖代码,同样不必放 GOPATH;
- 如果在一个仓库可以直接引用,会自动识别模块内部的 package,同样不用链接到 GOPATH。
Go 最初是使用 GOPATH 存放依赖的包(项目和代码),这个 GOPATH 是公共的目录,如果依赖的库的版本不同就杯具了。2016 年也就是 7 年后才支持 vendor 规范,就是将依赖本地化了,每个项目都使用自己的 vendor 文件夹,但这样也解决不了冲突的问题(具体看下面的分析),相反导致各种包管理项目天下混战,参考 pkg management tools。
2017 年也就是 8 年后,官方的 vendor 包管理器 dep 才确定方案,看起来命中注定的 TheOne 终于尘埃落定。不料 2018 年也就是 9 年后,又提出比较完整的方案 versioning 和 vgo,这年 Go1.11 支持了 Modules,2019 年 Go1.12 和 Go1.13 改进了不少 Modules 内容,Go 官方文档推出一系列的 Part 1 — Using Go Modules、Part 2 — Migrating To Go Modules 和 Part 3 — Publishing Go Modules,终于应该大概齐能明白,这次真的确定和肯定了,Go Modules 是最终方案。
为什么要搞出 GOPATH、Vendor 和 GoModules 这么多技术方案?本质上是为了创造就业岗位,一次创造了 index、proxy 和 sum 三个官网,哈哈哈。当然技术上也是必须要这么做的,简单来说是为了解决古老的 DLL Hell 问题,也就是依赖管理和版本管理的问题。版本说起来就是几个数字,比如 1.2.3,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推荐阅读 Semantic Versioning,假设定义了良好和清晰的 API,我们用版本号来管理 API 的兼容性;版本号一般定义为 MAJOR.MINOR.PATCH,Major 变更时意味着不兼容的API变更,Minor 是功能变更但是是兼容的,Patch 是 BugFix 也是兼容的,Major 为 0 时表示 API 还不稳定。由于 Go 的包是 URL 的,没有版本号信息,最初对于包的版本管理原则是必须一直保持接口兼容:
If an old package and a new package have the same import path, the new package must be backwards compatible with the old package.
试想下如果所有我们依赖的包,一直都是接口兼容的,那就没有啥问题,也没有 DLL Hell。可惜现实却不是这样,如果我们提供过包就知道,对于持续维护和更新的包,在最初不可能提供一个永远不变的接口,变化的接口就是不兼容的了。就算某个接口可以不变,还有依赖的包,还有依赖的依赖的包,还有依赖的依赖的依赖的包,以此往复,要求世界上所有接口都不变,才不会有版本问题,这么说起来,包管理是个极其难以解决的问题,Go 花了 10 年才确定最终方案就是这个原因了,下面举例子详细分析这个问题。
备注:标准库也有遇到接口变更的风险,比如 Context 是 Go1.7 才引入标准库的,控制程序生命周期,后续有很多接口的第一个参数都是 ctx context.Context,比如 net.DialContext 就是后面加的一个函数,而 net.Dial 也是调用它。再比如 http.Request.WithContext 则提供了一个函数,将 context 放在结构体中传递,这是因为要再为每个 Request 的函数新增一个参数不太合适。从 context 对于标准库的接口的变更,可以看得到这里有些不一致性,有很多批评的声音比如 Context should go away for Go 2,就是觉得在标准库中加 context 作为第一个参数不能理解,比如 Read(ctx context.Context 等。
GOPATH & Vendor
咱们先看 GOPATH 的方式。Go 引入外部的包,是 URL 方式的,先在环境变量 $GOROOT 中搜索,然后在 $GOPATH 中搜索,比如我们使用 Errors,依赖包 github.com/ossrs/go-oryx-lib/errors,代码如下所示: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github.com/ossrs/go-oryx-lib/errors"
)
func main() {
fmt.Println(errors.New("Hello, playground"))
}
如果我们直接运行会报错,错误信息如下:
prog.go:5:2: cannot find package "github.com/ossrs/go-oryx-lib/errors" in any of:
/usr/local/go/src/github.com/ossrs/go-oryx-lib/errors (from $GOROOT)
/go/src/github.com/ossrs/go-oryx-lib/errors (from $GOPATH)
需要先下载这个依赖包 go get -d github.com/ossrs/go-oryx-lib/errors,然后运行就可以了。下载后放在 GOPATH 中:
Mac $ ls -lh $GOPATH/src/github.com/ossrs/go-oryx-lib/errors
total 72
-rw-r--r-- 1 chengli.ycl staff 1.3K Sep 8 15:35 LICENSE
-rw-r--r-- 1 chengli.ycl staff 2.2K Sep 8 15:35 README.md
-rw-r--r-- 1 chengli.ycl staff 1.0K Sep 8 15:35 bench_test.go
-rw-r--r-- 1 chengli.ycl staff 6.7K Sep 8 15:35 errors.go
-rw-r--r-- 1 chengli.ycl staff 5.4K Sep 8 15:35 example_test.go
-rw-r--r-- 1 chengli.ycl staff 4.7K Sep 8 15:35 stack.go
如果我们依赖的包还依赖于其他的包,那么 go get 会下载所有依赖的包到 GOPATH。这样是下载到公共的 GOPATH 的,可以想到,这会造成几个问题:
- 每次都要从网络下载依赖,可能对于美国这个问题不存在,但是对于中国,要从 GITHUB 上下载很大的项目,是个很麻烦的问题,还没有断点续传;
- 如果两个项目,依赖了 GOPATH 了项目,如果一个更新会导致另外一个项目出现问题。比如新的项目下载了最新的依赖库,可能会导致其他项目出问题;
- 无法独立管理版本号和升级,独立依赖不同的包的版本。比如 A 项目依赖 1.0 的库,而 B 项目依赖 2.0 的库。注意:如果 A 和 B 都是库的话,这个问题还是无解的,它们可能会同时被一个项目引用,如果 A 和 B 是最终的应用是没有问题,应用可以用不同的版本,它们在自己的目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 vendor,在 src 下面有个 vendor 目录,将依赖的库都下载到这个目录,同时会有描述文件说明依赖的版本,这样可以实现升级不同库的升级。参考 vendor,以及官方的包管理器 dep。但是 vendor 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包的不兼容版本的问题,只解决了项目或应用,也就是会编译出二进制的项目所依赖库的问题。
咱们把上面的例子用 vendor 实现,先要把项目软链或者挪到 GOPATH 里面去,若没有 dep 工具可以参考 Installation 安装,然后执行下面的命令来将依赖导入到 vendor 目录:
dep init && dep ensure
这样依赖的文件就会放在 vendor 下面,编译时也不再需要从远程下载了:
├── Gopkg.lock
├── Gopkg.toml
├── t.go
└── vendor
└── github.com
└── ossrs
└── go-oryx-lib
└── errors
├── errors.go
└── stack.go
Remark: Vendor 也会选择版本,也有版本管理,但每个包它只会选择一个版本,也就是本质上是本地化的 GOPATH,如果出现钻石依赖和冲突还是无解,下面会详细说明。
何为版本冲突?
我们来看 GOPATH 和 Vencor 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版本依赖问题的一个例子 Semantic Import Versioning,考虑钻石依赖的情况,用户依赖于两个云服务商的 SDK,而它们可能都依赖于公共的库,形成一个钻石形状的依赖,用户依赖 AWS 和 Azure 而它们都依赖 OAuth:
如果公共库 package(这里是 OAuth)的导入路径一样(比如是 github.com/google/oauth),但是做了非兼容性变更,发布了 OAuth-r1 和 OAuth-r2,其中一个云服务商更新了自己的依赖,另外一个没有更新,就会造成冲突,他们依赖的版本不同:
在 Go 中无论怎么修改都无法支持这种情况,除非在 package 的路径中加入版本语义进去,也就是在路径上带上版本信息(这就是 Go Modules了),这和优雅没有关系,这实际上是最好的使用体验:
另外做法就是改变包路径,这要求包提供者要每个版本都要使用一个特殊的名字,但使用者也不能分辨这些名字代表的含义,自然也不知道如何选择哪个版本。
先看看 Go Modules 创造的三大就业岗位,index 负责索引、proxy 负责代理缓存和 sum 负责签名校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 Big Picture 中有描述。可见 go-get 会先从 index 获取指定 package 的索引,然后从 proxy 下载数据,最后从 sum 来获取校验信息:
vgo 全面实践
还是先跟着官网的三部曲,先了解下 modules 的基本用法,后面补充下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就差不多齐了。首先是 Using Go Modules,如何使用 modules,还是用上面的例子,代码不用改变,只需要执行命令:
go mod init private.me/app && go run t.go
Remark:和vendor并不相同,modules并不需要在GOPATH下面才能创建,所以这是非常好的。
执行的结果如下,可以看到 vgo 查询依赖的库,下载后解压到了 cache,并生成了 go.mod 和 go.sum,缓存的文件在 $GOPATH/pkg 下面:
Mac:gogogo chengli.ycl$ go mod init private.me/app && go run t.go
go: creating new go.mod: module private.me/app
go: finding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7
go: downloading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7
go: extracting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7
Hello, playground
Mac:gogogo chengli.ycl$ cat go.mod
module private.me/app
go 1.13
require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7 // indirect
Mac:gogogo chengli.ycl$ cat go.sum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7 h1:k8ml3ZLsjIMoQEdZdWuy8zkU0w/fbJSyHvT/s9NyeCc=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7/go.mod h1:i2tH4TZBzAw5h+HwGrNOKvP/nmZgSQz0OEnLLdzcT/8=
Mac:gogogo chengli.ycl$ tree $GOPATH/pkg
/Users/winlin/go/pkg
├── mod
│ ├── cache
│ │ ├── download
│ │ │ ├── github.com
│ │ │ │ └── ossrs
│ │ │ │ └── go-oryx-lib
│ │ │ │ └── @v
│ │ │ │ ├── list
│ │ │ │ ├── v0.0.7.info
│ │ │ │ ├── v0.0.7.zip
│ │ │ └── sumdb
│ │ │ └── sum.golang.org
│ │ │ ├── lookup
│ │ │ │ └── github.com
│ │ │ │ └── ossrs
│ │ │ │ └── go-oryx-lib@v0.0.7
│ └── github.com
│ └── ossrs
│ └── go-oryx-lib@v0.0.7
│ ├── errors
│ │ ├── errors.go
│ │ └── stack.go
└── sumdb
└── sum.golang.org
└── latest
可以手动升级某个库,即 go get 这个库:
Mac:gogogo chengli.ycl$ go get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go: finding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8
go: downloading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8
go: extracting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8
Mac:gogogo chengli.ycl$ cat go.mod
module private.me/app
go 1.13
require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v0.0.8
升级某个包到指定版本,可以带上版本号,例如 go get github.com/ossrs/go-oryx-lib@v0.0.8。当然也可以降级,比如现在是 v0.0.8,可以 go get github.com/ossrs/go-oryx-lib@v0.0.7 降到 v0.0.7 版本。也可以升级所有依赖的包,执行 go get -u 命令就可以。查看依赖的包和版本,以及依赖的依赖的包和版本,可以执行 go list -m all 命令。查看指定的包有哪些版本,可以用 go list -m -versions github.com/ossrs/go-oryx-lib 命令。
Note: 关于 vgo 如何选择版本,可以参考 Minimal Version Selection。
如果依赖了某个包大版本的多个版本,那么会选择这个大版本最高的那个,比如:
- 若 a 依赖 v1.0.1,b 依赖 v1.2.3,程序依赖 a 和 b 时,最终使用 v1.2.3;
- 若 a 依赖 v1.0.1,d 依赖 v0.0.7,程序依赖 a 和 d 时,最终使用 v1.0.1,也就是认为 v1 是兼容 v0 的。
比如下面代码,依赖了四个包,而这四个包依赖了某个包的不同版本,分别选择不同的包,执行 rm -f go.mod && go mod init private.me/app && go run t.go,可以看到选择了不同的版本,始终选择的是大版本最高的那个(也就是满足要求的最小版本):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github.com/winlinvip/mod_ref_a" // 1.0.1
"github.com/winlinvip/mod_ref_b" // 1.2.3
"github.com/winlinvip/mod_ref_c" // 1.0.3
"github.com/winlinvip/mod_ref_d" // 0.0.7
)
func main() {
fmt.Println("Hello",
mod_ref_a.Version(),
mod_ref_b.Version(),
mod_ref_c.Version(),
mod_ref_d.Version(),
)
}
若包需要升级大版本,则需要在路径上加上版本,包括本身的 go.mod 中的路径,依赖这个包的 go.mod,依赖它的代码,比如下面的例子,同时使用了 v1 和 v2 两个版本(只用一个也可以):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
v2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v2"
)
func main() {
fmt.Println("Hello",
mod_major_releases.Version(),
v2.Version2(),
)
}
运行这个程序后,可以看到 go.mod 中导入了两个包:
module private.me/app
go 1.13
require (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 v1.0.1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v2 v2.0.3
)
Remark: 如果需要更新 v2 的指定版本,那么路径中也必须带 v2,也就是所有 v2 的路径必须带 v2,比如 go ge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v2@v2.0.3。
而库提供大版本也是一样的,参考 mod_major_releases/v2,主要做的事情:
- 新建 v2 的分支,git checkout -b v2,比如 ;
- 修改 go.mod 的描述,路径必须带 v2,比如 module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v2;
- 提交后打 v2 的 tag,比如 git tag v2.0.0,分支和 tag 都要提交到 git。
其中 go.mod 更新如下:
module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v2
go 1.13
代码更新如下,由于是大版本,所以就变更了函数名称:
package mod_major_releases
func Version2() string {
return "mmv/2.0.3"
}
Note: 更多信息可以参考 Modules: v2,还有 Russ Cox: From Repository to Modules 介绍了两种方式,常见的就是上面的分支方式的例子,还有一种文件夹方式。
Go Modules 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 对于公开的 package,如果 go.mod 中描述的 package,和公开的路径不相同,比如 go.mod 是 private.me/app,而发布到 github.com/winlinvip/app,当然其他项目 import 这个包时会出现错误。对于库,也就是希望别人依赖的包,go.mod 描述的和发布的路径,以及 package 名字都应该保持一致;
- 如果一个包没有发布任何版本,则会取最新的 commit 和日期,格式为 v0.0.0-日期-commit 号,比如 v0.0.0-20191028070444-45532e158b41,参考 Pseudo Versions。版本号可以从 v0.0.x 开始,比如 v0.0.1 或者 v0.0.3 或者 v0.1.0 或者 v1.0.1 之类,没有强制要求必须要是 1.0 开始的发布版本;
- mod replace 在子 module 无效,只在编译的那个 top level 有效,也就是在最终生成 binary 的 go.mod 中定义才有效,官方的说明是为了让最终生成时控制依赖。例如想要把 github.com/pkg/errors 重写为 github.com/winlinvip/errors 这个包,正确做法参考分支 replace_errors;若不在主模块 (top level) 中 replace 参考 replace_in_submodule,只在子模块中定义了 replace 但会被忽略;如果在主模块 replace 会生效 replace_errors,而且在主模块依赖掉子模快依赖的模块也生效 replace_deps_of_submodule。不过在子模快中也能 replace,这个预感到会是个混淆的地方。有一个例子就是 fork 仓库后修改后自己使用,这时候 go.mod 的 package 当然也变了,参考 Migrating Go1.13 Errors,Go1.13 的 errors 支持了 Unwrap 接口,这样可以拿到 root error,而 pkg/errors 使用的则是 Cause(err) 函数来获取 root error,而提的 PR 没有支持,pkg/errors 不打算支持 Go1.13 的方式,作者建议 fork 来解决,所以就可以使用 go mod replace 来将 fork 的 url 替换 pkg/errors;
- go get 并非将每个库都更新后取最新的版本,比如库 github.com/winlinvip/mod_minor_versions 有 v1.0.1、v1.1.2 两个版本,目前依赖的是 v1.1.2 版本,如果库更新到了 v1.2.3 版本,立刻使用 go get -u 并不会更新到 v1.2.3,执行 go get -u github.com/winlinvip/mod_minor_versions 也一样不会更新,除非显式更新 go ge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inor_versions@v1.2.3 才会使用这个版本,需要等一定时间后才会更新;
- 对于大版本比如 v2,必须用 go.mod 描述,直接引用也可以比如 go ge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error@v2.0.0,会提示 v2.0.0+incompatible,意思就是默认都是 v0 和 v1,而直接打了 v2.0.0 的 tag,虽然版本上匹配到了,但实际上是把 v2 当做 v1 在用,有可能会有不兼容的问题。或者说,一般来说 v2.0.0 的这个 tag,一定会有接口的变更(否则就不能叫 v2 了),如果没有用 go.mod 会把这个认为是 v1,自然可能会有兼容问题了;
- 更新大版本时必须带版本号比如 go ge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v2@v2.0.1,如果路径中没有这个 v2 则会报错无法更新,比如 go ge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v2.0.1,错误消息是 invalid version: module contains a go.mod file, so major version must be compatible: should be v0 or v1,这个就是说 mod_major_releases 这个下面有 go.mod 描述的版本是 v0 或 v1,但后面指定的版本是 @v2 所以不匹配无法更新;
- 和上面的问题一样,如果在 go.mod 中,大版本路径中没有带版本,比如 require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 v2.0.3,一样会报错 module contains a go.mod file, so major version must be compatible: should be v0 or v1,这个有点含糊因为包定义的 go.mod 是 v2 的,这个错误的意思是,require 的那个地方,要求的是 v0 或 v1,而实际上版本是 v2.0.3,这个和手动要求更新 go ge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releases@v2.0.1是一回事;
- 注意三大岗位有 cache,比如 mod_major_error@v5.0.0 的 go.mod 描述有错误,应该是 v5,而不是 v3。如果在打完 tag 后,获取了这个版本 go ge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error/v5,会提示错误 but does not contain package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error/v5 等错误,如果删除这个 tag 后再推 v5.0.0,还是一样的错误,因为 index 和 goproxy 有缓存这个版本的信息。解决版本就是升一个版本 v5.0.1,直接获取这个版本就可以,比如 go ge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error/v5@v5.0.1,这样才没有问题。详细参考 Semantic versions and modules;
- 和上面一样的问题,如果在版本没有发布时,就有 go get 的请求,会造成版本发布后也无法获取这个版本。比如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error 没有打版本 v3.0.1,就请求 go get github.com/winlinvip/mod_major_error/v3@v3.0.1,会提示没有这个版本。如果后面再打这个 tag,就算有这个 tag 后,也会提示 401 找不到 reading 410 Gone。只能再升级个版本,打个新的 tag 比如 v3.0.2 才能获取到。
总结来说:
- GOPATH,自从默认为 $HOME/go 后,很好用,依赖的包都缓存在这个公共的地方,只要项目不大,完全是很直接很好用的方案。一般情况下也够用了,估计 GOPATH 可能会被长期使用,毕竟习惯才是最可怕的,习惯是活的最久的,习惯就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用余老师的话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体现了集体人格”;
- vendor,vendor 缓存依赖在项目本地,能解决很多问题了,比 GOPATH 更好的是对于依赖可以定期更新,一般的项目中,对于依赖都是有需要了去更新,而不是每次编译都去取最新的代码。所以 vendor 还是非常实用的,如果能保持比较克制,不要因为要用一个函数就要依赖一个包,结果这个包依赖了十个,这十个又依赖了百个;
- vgo/modules,代码使用上没有差异;在版本更新时比如明确需要导入 v2 的包,才会在导入 url 上有差异;代码缓存上使用 proxy 来下载,缓存在 GOPATH 的 pkg 中,由于有版本信息所以不会有冲突;会更安全,因为有 sum 在;会更灵活,因为有 index 和 proxy 在。
如何无缝迁移?
现有 GOPATH 和 vendor 的项目,如何迁移到 modules 呢?官方的迁移指南 Migrating to Go Modules,说明了项目会有三种状态:
- 完全新的还没开始的项目。那么就按照上面的方式,用 modules 就好了;
- 现有的项目,使用了其他依赖管理,也就是 vendor,比如 dep 或 glide 等。go mod 会将现有的格式转换成 modules,支持的格式参考这里。其实 modules 还是会继续支持 vendor,参考下面的详细描述;
- 现有的项目,没有使用任何依赖管理,也就是 GOPATH。注意 go mod init 的包路径,需要和之前导出的一样,特别是 Go1.4 支持的 import comment,可能和仓库的路径并不相同,比如仓库在 ,而包路径是 golang.org/x/lint。
Note: 特别注意如果是库支持了 v2 及以上的版本,那么路径中一定需要包含 v2,比如 github.com/russross/blackfriday/v2。而且需要更新引用了这个包的 v2 的库,比较蛋疼,不过这种情况还好是不多的。
咱们先看一个使用 GOPATH 的例子,我们新建一个测试包,先以 GOPATH 方式提供,参考 github.com/winlinvip/mod_gopath,依赖于 github.com/pkg/errors,rsc.io/quote 和 github.com/gorilla/websocket。
再看一个 vendor 的例子,将这个 GOPATH 的项目,转成 vendor 项目,参考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安装完 dep 后执行 dep init 就可以了,可以查看依赖:
chengli.ycl$ dep status
PROJECT CONSTRAINT VERSION REVISION LATEST PKGS USED
github.com/gorilla/websocket ^1.4.1 v1.4.1 c3e18be v1.4.1 1
github.com/pkg/errors ^0.8.1 v0.8.1 ba968bf v0.8.1 1
golang.org/x/text v0.3.2 v0.3.2 342b2e1 v0.3.2 6
rsc.io/quote ^3.1.0 v3.1.0 0406d72 v3.1.0 1
rsc.io/sampler v1.99.99 v1.99.99 732a3c4 v1.99.99 1
接下来转成 modules 包,先拷贝一份 github.com/winlinvip/mod_gopath 代码(这里为了演示差别所以拷贝了一份,直接转换也是可以的),变成 github.com/winlinvip/mod_gopath_vgo,然后执行命令 go mod init github.com/winlinvip/mod_gopath_vgo && go test ./… && go mod tidy,接着发布版本比如 git add . && git commit -am “Migrate to vgo” && git tag v1.0.1 && git push origin v1.0.1:
Mac:mod_gopath_vgo chengli.ycl$ cat go.mod
module github.com/winlinvip/mod_gopath_vgo
go 1.13
require (
github.com/gorilla/websocket v1.4.1
github.com/pkg/errors v0.8.1
rsc.io/quote v1.5.2
)
depd 的 vendor 的项目也是一样的,先拷贝一份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 成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_vgo,执行命令 go mod init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_vgo && go test ./… && go mod tidy,接着发布版本比如 git add . && git commit -am “Migrate to vgo” && git tag v1.0.3 && git push origin v1.0.3:
module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_vgo
go 1.13
require (
github.com/gorilla/websocket v1.4.1
github.com/pkg/errors v0.8.1
golang.org/x/text v0.3.2 // indirect
rsc.io/quote v1.5.2
rsc.io/sampler v1.99.99 // indirect
)
这样就可以在其他项目中引用它了: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github.com/winlinvip/mod_gopath"
"github.com/winlinvip/mod_gopath/core"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
vcore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core"
"github.com/winlinvip/mod_gopath_vgo"
core_vgo "github.com/winlinvip/mod_gopath_vgo/core"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_vgo"
vcore_vgo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_vgo/core"
)
func main() {
fmt.Println("mod_gopath is", mod_gopath.Version(), core.Hello(), core.New("gopath"))
fmt.Println("mod_vendor is", mod_vendor.Version(), vcore.Hello(), vcore.New("vendor"))
fmt.Println("mod_gopath_vgo is", mod_gopath_vgo.Version(), core_vgo.Hello(), core_vgo.New("vgo(gopath)"))
fmt.Println("mod_vendor_vgo is", mod_vendor_vgo.Version(), vcore_vgo.Hello(), vcore_vgo.New("vgo(vendor)"))
}
Note: 对于私有项目,可能无法使用三大件来索引校验,那么可以设置 GOPRIVATE 来禁用校验,参考 Module configuration for non public modules。
vgo with vendor
Vendor 并非不能用,可以用 modules 同时用 vendor,参考 How do I use vendoring with modules? Is vendoring going away?,其实 vendor 并不会消亡,Go 社区有过详细的讨论 vgo & vendoring 决定在 modules 中支持 vendor,有人觉得,把 vendor 作为 modules 的存储目录挺好的啊。在 modules 中开启 vendor 有几个步骤:
- 先转成 modules,参考前面的步骤,也可以新建一个 modules 例如 go mod init xxx,然后把代码写好,就是一个标准的 module,不过文件是存在 $GOPATH/pkg 的,参考 github.com/winlinvip/mod_vgo_with_vendor@v1.0.0;
- go mod vendor,这一步做的事情,就是将 modules 中的文件都放到 vendor 中来。当然由于 go.mod 也存在,当然也知道这些文件的版本信息,也不会造成什么问题,只是新建了一个 vendor 目录而已。在别人看起来这就是这正常的 modules,和 vendor 一点影响都没有。参考 github.com/winlinvip/mod_vgo_with_vendor@v1.0.1;
- go build -mod=vendor,修改 mod 这个参数,默认是会忽略这个 vendor 目录了,加上这个参数后就会从 vendor 目录加载代码(可以把 $GOPATH/pkg 删掉发现也不会下载代码)。当然其他也可以加这个 flag,比如 go test -mod=vendor ./… 或者 go run -mod=vendor .。
调用这个包时,先使用 modules 把依赖下载下来,比如 go mod init private.me/app && go run t.go: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_vgo"
vcore_vgo "github.com/winlinvip/mod_vendor_vgo/core"
"github.com/winlinvip/mod_vgo_with_vendor"
vvgo_core "github.com/winlinvip/mod_vgo_with_vendor/core"
)
func main() {
fmt.Println("mod_vendor_vgo is", mod_vendor_vgo.Version(), vcore_vgo.Hello(), vcore_vgo.New("vgo(vendor)"))
fmt.Println("mod_vgo_with_vendor is", mod_vgo_with_vendor.Version(), vvgo_core.Hello(), vvgo_core.New("vgo with vendor"))
}
然后一样的也要转成 vendor,执行命令 go mod vendor && go run -mod=vendor t.go。如果有新的依赖的包需要导入,则需要先使用 modules 方式导入一次,然后 go mod vendor 拷贝到 vendor。其实一句话来说,modules with vendor 就是最后提交代码时,把依赖全部放到 vendor 下面的一种方式。
Note: IDE 比如 goland 的设置里面,有个 Preferences /Go /Go Modules(vgo) /Vendoring mode,这样会从项目的 vendor 目录解析,而不是从全局的 cache。如果不需要导入新的包,可以默认开启 vendor 方式,执行命令 go env -w GOFLAGS=’-mod=vendor’。
Concurrency&Control
并发是服务器的基本问题,并发控制当然也是基本问题,Go 并不能避免这个问题,只是将这个问题更简化。
Concurrency
早在十八年前的 1999 年,千兆网卡还是一个新玩意儿,想当年有吉比特带宽却只能支持 10K 客户端,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毕竟 Nginx 在 2009 年才出来,在这之前大家还在内核折腾过 HTTP 服务器,服务器领域还在讨论如何解决 C10K 问题,C10K 中文翻译在这里。读这个文章,感觉进入了繁忙服务器工厂的车间,成千上万错综复杂的电缆交织在一起,甚至还有古老的惊群 (thundering herd) 问题,惊群像远古狼人一样就算是在 21 世纪还是偶然能听到它的传说。现在大家讨论的都是如何支持 C10M,也就是千万级并发的问题。
并发,无疑是服务器领域永远无法逃避的话题,是服务器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能力。Go 的撒手锏之一无疑就是并发处理,如果要从 Go 众多优秀的特性中挑一个,那就是并发和工程化,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那就是并发的支持。大规模软件,或者云计算,很大一部分都是服务器编程,服务器要处理的几个基本问题:并发、集群、容灾、兼容、运维,这些问题都可以因为 Go 的并发特性得到改善,按照《人月神话》的观点,并发无疑是服务器领域的固有复杂度 (Essential Complexity) 之一。Go 之所以能迅速占领云计算的市场,Go 的并发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借用《人月神话》中关于固有复杂度 (Essential Complexity) 的概念,能比较清晰的说明并发问题。就算没有读过这本书,也肯定听过软件开发“没有银弹”,要保持软件的“概念完整性”,Brooks 作为硬件和软件的双重专家和出色的教育家始终活跃在计算机舞台上,在计算机技术的诸多领域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 1964 年 (33 岁) 领导了 IBM System/360 和 IBM OS/360 的研发,于 p1993 年 (62 岁) 获得冯诺依曼奖,并于 1999 年 (68 岁) 获得图灵奖,在 2010 年 (79 岁) 获得虚拟现实 (VR) 的奖项 IEEE Virtual Reality Career Award (2010)。
在软件领域,很少能有像《人月神话》一样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畅销不衰的著作。Brooks 博士为人们管理复杂项目提供了具有洞察力的见解,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又有大量软件工程的实践。本书内容来自 Brooks 博士在 IBM 公司 System/360 家族和 OS/360 中的项目管理经验,该项目堪称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典范。该书英文原版一经面世,即引起业内人士的强烈反响,后又译为德、法、日、俄、中、韩等多种文字,全球销售数百万册。确立了其在行业内的经典地位。
Brooks 是我最崇拜的人,有理论有实践,懂硬件懂软件,致力于大规模软件(当初还没有云计算)系统,足够(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预见性,孜孜不倦奋斗不止,强烈推荐软件工程师读《人月神话》。
短暂的广告回来,继续讨论并发 (Concurrency) 的问题,要理解并发的问题就必须从了解并发问题本身,以及并发处理模型开始。2012 年我在当时中国最大的 CDN 公司蓝汛设计和开发流媒体服务器时,学习了以高并发闻名的 NGINX 的并发处理机制 EDSM(Event-Driven State Machine Architecture),自己也照着这套机制实现了一个流媒体服务器,和 HTTP 的 Request-Response 模型不同,流媒体的协议比如 RTMP 非常复杂中间状态非常多,特别是在做到集群 Edge 时和上游服务器的交互会导致系统的状态机翻倍,当时请教了公司的北美研发中心的架构师 Michael,Michael 推荐我用一个叫做 ST(StateThreads) 的技术解决这个问题,ST 实际上使用 setjmp 和 longjmp 实现了用户态线程或者叫协程,协程和 goroutine 是类似的都是在用户空间的轻量级线程,当时我本没有懂为什么要用一个完全不懂的协程的东西,后来我花时间了解了 ST 后豁然开朗,原来服务器的并发处理有几种典型的并发模型,流媒体服务器中超级复杂的状态机,也广泛存在于各种服务器领域中,属于这个复杂协议服务器领域不可 Remove 的一种固有复杂度 (Essential Complexity)。
我翻译了 ST(StateThreads) 总结的并发处理模型高性能、高并发、高扩展性和可读性的网络服务器架构:State Threads for Internet Applications,这篇文章也是理解 Go 并发处理的关键,本质上 ST 就是 C 语言的协程库(腾讯微信也开源过一个 libco 协程库),而 goroutine 是 Go 语言级别的实现,本质上他们解决的领域问题是一样的,当然 goroutine 会更广泛一些,ST 只是一个网络库。我们一起看看并发的本质目标,一起看图说话吧,先从并发相关的性能和伸缩性问题说起:
- 横轴是客户端的数目,纵轴是吞吐率也就是正常提供服务需要能吐出的数据,比如 1000 个客户端在观看 500Kbps 码率的视频时,意味着每个客户端每秒需要 500Kb 的数据,那么服务器需要每秒吐出 500*1000Kb=500Mb 的数据才能正常提供服务,如果服务器因为性能问题 CPU 跑满了都无法达到 500Mbps 的吞吐率,客户端必定就会开始卡顿;
- 图中黑色的线是客户端要求的最低吞吐率,假设每个客户端都是一样的,那么黑色的线就是一条斜率固定的直线,也就是客户端越多吞吐率就越多,基本上和客户端数目成正比。比如 1 个客户端需要 500Kbps 的吞吐率, 1000 个就是 500Mbps 吞吐率;
- 图中蓝色的实线,是服务器实际能达到的吞吐率。在客户端比较少时,由于 CPU 空闲,服务器(如果有需要)能够以超过客户端要求的最低吞吐率给数据,比如点播服务器的场景,客户端看 500Kbps 码率的点播视频,每秒最少需要 500Kb 的数据,那么服务器可以以 800Kbps 的吞吐率给客户端数据,这样客户端自然不会卡顿,客户端会将数据保存在自己的缓冲区,只是如果用户放弃播放这个视频时会导致缓存的数据浪费;
- 图中蓝色实线会有个天花板,也就是服务器在给定的 CPU 资源下的最高吞吐率,比如某个版本的服务器在 4CPU 下由于性能问题只能达到 1Gbps 的吞吐率,那么黑线和蓝线的交叉点,就是这个服务器能正常服务的最多客户端比如 2000 个。理论上如果超过这个最大值比如 10K 个,服务器吞吐率还是保持在最大吞吐率比如 1Gbps,但是由于客户端的数目持续增加需要继续消耗系统资源,比如 10K 个 FD 和线程的切换会抢占用于网络收发的 CPU 时间,那么就会出现蓝色虚线,也就是超负载运行的服务器,吞吐率会降低,导致服务器无法正常服务已经连接的客户端;
- 负载伸缩性 (Load Scalability) 就是指黑线和蓝线的交叉点,系统的负载能力如何,或者说是否并发模型能否尽可能的将 CPU 用在网络吞吐上,而不是程序切换上,比如多进程的服务器,负载伸缩性就非常差,有些空闲的客户端也会 Fork 一个进程服务,这无疑是浪费了 CPU 资源的。同时多进程的系统伸缩性会很好,增加 CPU 资源时吞吐率基本上都是线性的;
- 系统伸缩性 (System Scalability) 是指吞吐率是否随系统资源线性增加,比如新增一倍的 CPU,是否吞吐率能翻倍。图中绿线,就是增加了一倍的 CPU,那么好的系统伸缩性应该系统的吞吐率也要增加一倍。比如多线程程序中,由于要对竞争资源加锁或者多线程同步,增加的 CPU 并不能完全用于吞吐率,多线程模型的系统伸缩性就不如多进程模型。
并发的模型包括几种,总结 Existing Architectures 如下表:
ArchLoad ScalabilitySystem ScalabilityRobustComplexityExampleMulti-ProcessPoorGoodGreatSimpleApache1.xMulti-ThreadedGoodPoorPoorComplexTomcat, FMS/AMSEvent-Driven
State MachineGreatGreatGoodVery
ComplexNginx, CRTMPDStateThreadsGreatGreatGoodSimpleSRS, Go
- MP(Multi-Process)多进程模型:每个连接 Fork 一个进程服务。系统的鲁棒性非常好,连接彼此隔离互不影响,就算有进程挂掉也不会影响其他连接。负载伸缩性 (Load Scalability) 非常差 (Poor),系统在大量进程之间切换的开销太大,无法将尽可能多的 CPU 时间使用在网络吞吐上,比如 4CPU 的服务器启动 1000 个繁忙的进程基本上无法正常服务。系统伸缩性 (System Scalability) 非常好,增加 CPU 时一般系统吞吐率是线性增长的。目前比较少见纯粹的多进程服务器了,特别是一个连接一个进程这种。虽然性能很低,但是系统复杂度低 (Simple),进程很独立,不需要处理锁或者状态;
- MT(Multi-Threaded) 多线程模型:有的是每个连接一个线程,改进型的是按照职责分连接,比如读写分离的线程,几个线程读,几个线程写。系统的鲁棒性不好 (Poor),一个连接或线程出现问题,影响其他的线程,彼此互相影响。负载伸缩性 (Load Scalability) 比较好 (Good),线程比进程轻量一些,多个用户线程对应一个内核线程,但出现被阻塞时性能会显著降低,变成和多进程一样的情况。系统伸缩性 (System Scalability) 比较差 (Poor),主要是因为线程同步,就算用户空间避免锁,在内核层一样也避免不了;增加 CPU 时,一般在多线程上会有损耗,并不能获得多进程那种几乎线性的吞吐率增加。多线程的复杂度 (Complex) 也比较高,主要是并发和锁引入的问题;
- EDSM(Event-Driven State Machine) 事件驱动的状态机。比如 select/poll/epoll,一般是单进程单线程,这样可以避免多进程的锁问题,为了避免单程的系统伸缩问题可以使用多进程单线程,比如 NGINX 就是这种方式。系统鲁棒性比较好 (Good),一个进程服务一部分的客户端,有一定的隔离。负载伸缩性 (Load Scalability) 非常好 (Great),没有进程或线程的切换,用户空间的开销也非常少,CPU 几乎都可以用在网络吞吐上。系统伸缩性 (System Scalability) 很好,多进程扩展时几乎是线性增加吞吐率。虽然效率很高,但是复杂度也非常高 (Very Complex),需要维护复杂的状态机,特别是两个耦合的状态机,比如客户端服务的状态机和回源的状态机。
- ST(StateThreads)协程模型。在 EDSM 的基础上,解决了复杂状态机的问题,从堆开辟协程的栈,将状态保存在栈中,在异步 IO 等待 (EAGAIN) 时,主动切换 (setjmp/longjmp) 到其他的协程完成 IO。也就是 ST 是综合了 EDSM 和 MT 的优势,不过 ST 的线程是用户空间线程而不是系统线程,用户空间线程也会有调度的开销,不过比系统的开销要小很多。协程的调度开销,和 EDSM 的大循环的开销差不多,需要循环每个激活的客户端,逐个处理。而 ST 的主要问题,在于平台的适配,由于 glibc 的 setjmp/longjmp 是加密的无法修改 SP 栈指针,所以 ST 自己实现了这个逻辑,对于不同的平台就需要自己适配,目前 Linux 支持比较好,Windows 不支持,另外这个库也不在维护有些坑只能绕过去,比较偏僻使用和维护者都很少,比如 ST Patch 修复了一些问题。
我将 Go 也放在了 ST 这种模型中,虽然它是多线程+协程,和 SRS 不同是多进程+协程(SRS 本身是单进程+协程可以扩展为多进程+协程)。
从并发模型看 Go 的 goroutine,Go 有 ST 的优势,没有 ST 的劣势,这就是 Go 的并发模型厉害的地方了。当然 Go 的多线程是有一定开销的,并没有纯粹多进程单线程那么高的负载伸缩性,在活跃的连接过多时,可能会激活多个物理线程,导致性能降低。也就是 Go 的性能会比 ST 或 EDSM 要差,而这些性能用来交换了系统的维护性,个人认为很值得。除了 goroutine,另外非常关键的就是 chan。Go 的并发实际上并非只有 goroutine,而是 goroutine+chan,chan 用来在多个 goroutine 之间同步。实际上在这两个机制上,还有标准库中的 context,这三板斧是 Go 的并发的撒手锏。
- goroutine: Go 对于协程的语言级别原生支持,一个 go 就可以启动一个协程,ST 是通过函数来实现;
- chan 和 select: goroutine 之间通信的机制,ST 如果要实现两个协程的消息传递和等待,只能自己实现 queue 和 cond。如果要同步多个呢?比如一个协程要处理多种消息,包括用户取消,超时,其他线程的事件,Go 提供了 select 关键字。参考 Share Memory By Communicating;
- context: 管理 goroutine 的组件,参考 GOLANG 使用 Context 管理关联 goroutine 以及 GOLANG 使用 Context 实现传值、超时和取消。参考 Go Concurrency Patterns: Timing out, moving on 和 Go Concurrency Patterns: Context。
由于 Go 是多线程的,关于多线程或协程同步,除了 chan 也提供了 Mutex,其实这两个都是可以用的,而且有时候比较适合用 chan 而不是用 Mutex,有时候适合用 Mutex 不适合用 chan,参考 Mutex or Channel。
ChannelMutex passing ownership of data,
distributing units of work,
communicating async resultscaches,
state
特别提醒:不要惧怕使用 Mutex,不要什么都用 chan,千里马可以一日千里却不能抓老鼠,HelloKitty 跑不了多快抓老鼠却比千里马强。
Context
实际上 goroutine 的管理,在真正高可用的程序中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一般会需要支持几种gorotine的控制方式:
- 错误处理:比如底层函数发生错误后,我们是忽略并告警(比如只是某个连接受到影响),还是选择中断整个服务(比如 LICENSE 到期);
- 用户取消:比如升级时,我们需要主动的迁移新的请求到新的服务,或者取消一些长时间运行的 goroutine,这就叫热升级;
- 超时关闭:比如请求的最大请求时长是 30 秒,那么超过这个时间,我们就应该取消请求。一般客户端的服务响应是有时间限制的;
- 关联取消:比如客户端请求服务器,服务器还要请求后端很多服务,如果中间客户端关闭了连接,服务器应该中止,而不是继续请求完所有的后端服务。
而 goroutine 的管理,最开始只有 chan 和 sync,需要自己手动实现 goroutine 的生命周期管理,参考 Go Concurrency Patterns: Timing out, moving on 和 Go Concurrency Patterns: Context,这些都是 goroutine 的并发范式。
直接使用原始的组件管理 goroutine 太繁琐了,后来在一些大型项目中出现了 context 这些库,并且 Go1.7 之后变成了标准库的一部分。具体参考 GOLANG 使用 Context 管理关联 goroutine 以及 GOLANG 使用 Context 实现传值、超时和取消。
Context 也有问题:
- 支持 Cancel、Timeout 和 Value,这些都是扩张 Context 树的节点。Cancel 和 Timeout 在子树取消时会删除子树,不会一直膨胀;Value 没有提供删除的函数,如果他们有公共的根节点,会导致这个 Context 树越来越庞大;所以 Value 类型的 Context 应该挂在 Cancel 的 Context 树下面,这样在取消时 GC 会回收;
- 会导致接口不一致或者奇怪,比如 io.Reader 其实第一个参数应该是 context,比如 Read(Context, []byte) 函数。或者提供两套接口,一种带 Contex,一种不带 Context。这个问题还蛮困扰人的,一般在应用程序中,推荐第一个参数是 Context;
- 注意 Context 树,如果因为 Closure 导致树越来越深,会有调用栈的性能问题。比如十万个长链,会导致 CPU 占用 500% 左右。
备注:关于对 Context 的批评,可以参考 Context should go away for Go 2,作者觉得在标准库中加 context 作为第一个参数不能理解,比如 Read(ctx context.Context 等。
Go 开发技术指南系列文章
- 为什么你要选择 Go?(内含超全知识大图)
- Go 面向失败编程 (内含超全知识大图)